当前位置: 教改前沿 小班研究 文章阅读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发布人: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1-09-21     点击:

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课题研究方案

武进区庙桥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培养具有多元个性化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充满活力和竞争时代的到来,社会分工的细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的加剧,现代化事业的推进,都需要大批具有独特个性、完整人格的主力军,社会需要不盲从、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创造精神的人。作为基础教育,我们要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就必须积极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出“与众不同”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经济社会的挑战。

培养具有多元个性化的人才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教育本质的核心是人的本性的发展,教育活动的直接结果是形成人的本性。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作为“人”所必备的各种要素,从语言的掌握、习俗的养成、智能的发展到情感的丰富、劳动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形式。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彰显学生的个性,使拥有不同天资和强项的学生能够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最终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领域中备受注目的核心命题。因而培养具有多元个性化的人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代教育技术、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以发展,并且随着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引进,班级教学和课堂教学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教学必然发生革命,以多方面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即走向个性化教育。我校近阶段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质量要提高,必须抓好抓实课堂这一主阵地,不久前,我校迫切地提出要打造“生本课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的个性,分别制订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措施,真正实现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发展。2011年秋,我校将在起始年级实施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我校改革发展的又一机遇,它赋予我们更神圣的使命,需要我们在较少的班额中实现每个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这不由地让我们对个性化教育产生了向往。

二、概念的界定

“个性”:个性(person)一词最初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其后是指演员本身和他所扮演的角色。现在“个性”是指一个人自己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比较稳定的、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总和。

“个性化教育”是强调在人的普遍发展基础上,满足每个儿童发展需要,使其个性潜能获得充分、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我们所说的“教育信息化条件下的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特征为基础,以自己的内在需求为核心,在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教育评价方面为学生选择适合其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通过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多元化、方式的多元化和评价的多元化,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

三、研究的理论支撑

1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华德 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人至少都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而且是彼此互补、统整运作的。但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在各种智能的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也会以不同的方法来统合或揉和这八种智能。任何人都不能确定拥有哪一种智能发展优势的学生最聪明,因为所有智能都能够应用于创造发明,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能以独特的方式对人类文化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媒介,通过主动的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是一种外因作用下的内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进行意义建构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与个体的个性特征和心理活动过程以及智力活动息息相关。

3个性化教育的思想个性化教育思想标志着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功能,并有利于对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等关系的正确把握。其基本思想主要反映在主体性、个别化、独特性。

4、《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信息技术应用理论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推进涉及人、设备、技术、教学实践、管理流程优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推进的过程,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是教学实践,在技术支持下的人的教和学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教育信息化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以“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尽快回归到以“用”为本的原则上来,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学校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中去,切实提高教学、管理效益(包括效果和效率),促进教育管理、教学的现代化。

四、研究目标

1探索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个性化教育的运作模式,探索与学生个性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2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以“分析个案、突出个性、自主创新”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探索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个性化校本课程开发、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建构、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为研究落脚点,探索促使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

3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在根据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各门学科的目标而制定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制定具有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五、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个性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小学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体现学校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它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显得更加重要,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探索多元的校本课程,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以顺应时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

在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和建构具有多元个性化特色课程,使课程实施更富有实效,使我校办学特色更趋成熟。

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科学、人文等多方面的素养,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使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用好信息技术手段,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形成一定的专业自主意识和教学个性特色。

2、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当代哲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个体发展的根本就是差异性发展和个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教学要提供与个性和差异性相一致的实践形式。我们今年秋将实施小班化教学,如果我们仍实施的是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那“小班教学”就有名无实。小班化教育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要张扬每个学生的个性风采,要提升每个学生的精神品质,要促进每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当然我们其它年级的大班教学也要趁这东风,蓄势探索个性化教育。因而,我们在本课题中,将主要以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多元个性化自主学习”与“多元个性化创造教学”为出发点,初步探索“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在小班中实施多元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多元个性化自主教学:根据“学习者为中心”的原理,通过学习档案和真实性评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相关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反馈、反思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经历,提高成效与学习能力。

多元个性化创造教学:个性化创造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养成学生的创造精神,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行为习惯为基本目标。个性化创造教学的使命就是让每个学生化知识为智慧,本着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开发智力、在开发智力的基础上发展思考力、在发展思考力的基础上培养创造力,形成组织教学的方法模式。

3、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评价

九十年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单一的纸笔测验及标准化考试可能带来的弊端。设立此课题,我们将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根据教育目标对学生通过我校具有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作出价值判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以及学生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目标、策略,从而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某些特长(某些方面高于同年龄学生的水平),为真正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基。

因而,我们在这个课题中,将探索:

建立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化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侧重于学生素质优化与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评价,尝试建立思想品德素质评价体系。运用发展性教育评价促进小学生多元个性化发展。

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促进评价的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从而更好地作出决策,制定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案。

六、研究对象

本校一至六年级的学生。

七、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实践和研究表明,“教者好教”并不等于“学者好学”。我们要改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现象,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自主参与、自主创新、自主活动、自主评价,展示自己的个性。

2、操作性原则: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管理,尤其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比较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对学生情况进行细致调查分析,建立每位学生档案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诊断、调整、补充,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书面、电子数据库等校园文化网络,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有效的个性发展优化结构。

3、针对性原则:教育活动中针对因人而教原则,因材施教,差异发展,建立以爱为核心的师生、同学、亲子之间的人际关系,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和谐的、自由的、愉悦的发展环境,让其展现个性,张扬个性。

4、活动性原则:建立活动教学体系,丰富学生生活内容,吸引学生乐于参加,生动活泼地表现和发展才能。并能通过课内延伸,课外拓展,综合实践等形式开放教育活动内容。

八、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智能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进行调查研究,为把握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寻找支撑与依据。

2、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与多元智能理论、个性化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小学多元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新经验,研究新问题。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展开研究,解决日常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讨多元个性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4、个案研究法:对每个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所需要的支持性环境和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风格。

5、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编印案例集、论文集等。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设成果

1、学生的发展

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将得到相应的满足。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中做到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尽可能地去考虑每个学生不同的活动与学习需求,设置的多元、多重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内容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允许学生能用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不断地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为每个学生的最后成功奠定了基础。

个性发展的空间将得到相应的张扬。随着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重新创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效整合,使得学习的资源更丰富了,学习的渠道更广阔了。学生学会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发挥出自己擅长的优势领域,同时发展性的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看到了独特的自我,使得自我发展的空间得到了相应的拓展与张扬。

学习的能力将得到相应的提高。多元个性化的学习为每个学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创造了自主发现、实践创新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独立思考的方法、合作交往的品质、动手实践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得以持续地发展。

超越自我的意识将得到相应的加强。多元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将帮助每一个学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情感、完善自己的人格、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帮助每一个学生在知情共融、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究、共享生命体验的生活过程中超越自我。

2、教师的发展

将进一步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在进行多元个性化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对教育理解得更深入,对学生更多赋予尊重和了解、宽容和期待、欣赏和激励。“教为学服务”的教育观念改变了教师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学会从细节处体现教育服务的理念。

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思维方式。该课题的研究将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增强研究学生的意识,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设计学习的目标,学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去动态调整教学的结构,学会从学生的状态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失。教学时将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情、分析孩子的思维状态,互动时更多地倾听孩子的想法、捕捉孩子的意见,课堂上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与探索、实践与创新。在研究中提升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智慧,激发参与教育研究的热情。

3、学校的发展

深化“为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在研究中我们将以“每天进步一点点”校园文化引领,培养出会做人、会学习、会做事、会交往、会生活、会健身、发展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阐释“教育就是服务”的教育思想。“教育就是服务”这个观念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学校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论是学校公共实施建设,还是在课程体系的开设,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都将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

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管理模式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调动了每个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也提高了工作的效益。任何一个人在这里都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每个人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学习的成功和生活的愉悦。

十、研究保障

1、人员保证

学校具有“人人参与教育科研”的科研环境,学校有一套课题实验机制,给课题实验提供了有力保障。课题组成员承担过省市区教科研课题,有一定科研能力。

2、制度保障

1)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责任到人。

2)学校每年审定课题研究进程,采取有效对策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课题建设。

3)学校将课题研究实施纳入到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中,定期检查、考核、评估各部门的工作,课题组定期检查、考核、评估成员实施情况,并与学校奖励挂钩,与教师评先评优挂钩。

4)课题组定期进行信息搜集,掌握个性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向教师传递课题研究的最前沿的信息和经验,建立健全课题研究档案,做到有序保管,分项归档。

3、资金保证

学校设立专项的基金用于课题实验研究,合理配置各种教学设备、资料,为课题研究的管理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十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用5年时间进行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114月—20116月)

(1)    拟定课题方案。

(2)    开题论证。

(3)    收集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资料,开展理论学习。

(4)    展开实验前的现状调查,形成调查报告(调查主要是师生当前的课堂教学状况等)

2、实施阶段(20119月—20156月)

(1)    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按研究方案展开深入研究。

(2)    定期组织总结交流以及学习研讨。组织教师多学习、多观察、勤记录,及时收集典型材料,同时根据学校工作开展情况,定期在校园网上总结交流。

(3)    继续建立学生与教师的个人档案、个人博客,应用多种方法,记录其发展变化发展的轨迹。

(4)    重视信息的反馈与收集,及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方案。

(5)    进行中期汇报。

(6)    初步设想:研究内容的三个方面可分步阶段性重点突破。

3、总结阶段(20159月—201512月)

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帅选、整理,形成本校信息技术下多元个性化教育研究方式、方法,写出研究报告,申请鉴定。

 

 

20114

 

 

教育信息化

百科名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