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改前沿 信息研究 文章阅读
我国微课程的发展及展望
发布人: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2013-10-22     点击:
 

我国微课程的发展及展望

顾柳敏

一、微课程的概念

2008年秋季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最先提出了“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概念。它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目标明确,常在5-10分钟内展示核心知识。

笔者认为,微课程是在建构主义理论下,将学生“准学习”知识体系中的单元(知识单元、技能单元、情感领悟等)以在线视频的形式通过无限制的教学场所,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预习或巩固的一种新型学习,主题鲜明、内容简短,有清晰的教学目标。在“微课程”这种5-10分钟的授课形式中,教师将不再控制学生学习的节奏,主要任务为制定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重点关注知识的讲解、技能的传授和引领。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基于微课程理念的“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萨尔曼•可汗拥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和哈佛大学的MBA学位,他接触广义上的“微视频”可能更早。2004年底为了给家人实现远程辅导,他利用网络在线对表妹实施一对一教学。2007年起他录制一些教学视频放在网络上方便更多的人学习课程。由于热衷于录制“在线学习视频”,2009年之后他便放弃了金融业的高薪工作,专心全力从事相关课程的录制。他创办了自己的独立网站“可汗学院”(Khan Academy)。作为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该机构获得2009年微软教育奖和2010年谷歌“十的一百次方”计划教育项目的两百万美元资助。在保持每天至少35000人次的访问量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在家或工作的闲余时间进行基于网络技术的学习,在线学习视频发展成为了挑战传统课堂学习方式的“微课程”,同时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很多教育行业的反思和创新。20113月,在美国加州举行的“TED(即技术、娱乐、设计的缩写)大会上, 比尔•盖茨对萨尔曼•可汗的评价是“他是一个先锋,他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大众获取知识、认清自己的位置,这简直引领了一场革命。”从戴维•彭罗斯提出的概念到实际形成“微课程”框架的飞跃,这段路用了4年。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传播和手持移动网络终端的快速发展,Twitter的兴起,微博、微视频、微生活,在国外掀起了“微”时代的潮流,也引起了教育界的“蝴蝶效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学生不仅将手持移动设备(iPad)带进了课堂,在课堂上使用iPad参与学习,还在课后利用网络对微课程知识进行复习和预习。当完成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重新再观看一遍在线网络视频,微课程成为了他们的“私人老师”。自2011年起,美国的一些教师为每天数学课准备了10分钟以内的在线视频,学生在家先自学这些视频,然后回到课堂上在老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完成作业和开展讨论。这就是在美国日渐流行的被称为“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的创新教学模式。

2、 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现状

如今“微课程”的理念已进入中国。2011年,关中客的学生,广东省佛山胡铁生率先提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发表的题为《教育变革——全球趋势和经验》的主题演讲,他提出“微课程在未来的信息化教育中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国内教育界对“微课程”的反应热烈,并很快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2011年底由中国的沿海城市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向各个方向蔓延,广东、上海、山东、江苏等多个省市有教育战线的志同道合者加入,新浪博客等主流网站上的2095条关于微课程的文章。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开始重视扶持“微课程”的发展,从广东佛山市首先举办的“微课设计”大赛,深圳市、福建省、湖北省陆续由教育主管部门举办微课程制作大赛。由教育部《中国教师报》主办的“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于2012 1121日正式启动。这标志着以“微课程”为基础的新型学习方式从概念——具体的雏形基本完成。可以预见,未来的3-5年将是微课程在我国发展如火如荼的阶段。

微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大致是这样的路径:主要是由高校研究型学者的专题推广——某地区教育部门的有规模的推介——某地区热衷于该项目的基层教师热心参与——地区内研究型教师的引领、总结、反思、交流——跨区域的技术性、学术性的交流。目前,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201210月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主持的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正式立项,而在中国知网(CNKI)中搜索“微课程”得到的相关的文章不到50篇,以关中客(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的“微课程”和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等文为代表重点推介“微课程”的观念。姚正东在《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中和李玉平《如何开发微课程——基于一篇文章的八集微课程的开发过程》着眼于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同时刘静波《构建微学习生态系统——基于微课程的教师培训新模式》对微课程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展开研究。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和《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初探》(张宝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程的运用》(张君)都着眼于研究微课程对学科教学的促进与探究。

最近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开始突破 “认识微课程是什么”的层面,逐步倾向于微课程的应用和开发层面。这正是从“whathowwhy”的一个过渡。目前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微课程能为教师、学生带来变化,并且带来积极的影响,如何体现其价值更值得由一线教师来参与和研究。

三、微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展望

随着微博、微信、微生活的到来,微课程能使学习行为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课前学生可以预习某个重要知识点,看书如果无法理解,那就可以借助微课程的讲解对它进行消化,帮助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微课程开展教学有利于积累成果,更好地推广新的学习模式。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导入功能,也可以利用微课程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分解,甚至在复习阶段起到提高效率、反复训练的作用。

纵观研究的同一领域,微课程在中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2011年从“微课程”概念的提出到具体的推广、参与,还有很多的路要走。目前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体系尚不成熟,现有阶段对微课程的开发和制作、微课程的应用策略、微课程与教学的结合中的研究成果都偏少。如果广大参与微课程一线实践的教师能从自身的教学特长出发,总结一些能被其他教师所理解、借鉴及应用的策略和方法,积累心得,提炼出具体的微课程应用经验,无论成果是大是小,但一定是填补了当前的“微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与教学结合的空白。

作者作为基础教育学段的一线教师,坚信微课程能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多方共赢。

1、 有利于满足学生主动学习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呼唤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具有发展观点和效益意识,教会学生学习,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但长期以来的“题海战术”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牺牲了学生和教师的休息时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加班加点把复习课当新课讲,教师一遍遍反复地讲,已掌握的学生觉得厌,不会做的学生还是要讲,同时教师要教多个班级,无数遍的讲解使其心神疲惫,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微课程作为课堂和课外的补充,可以给教师减负,学生课后可以点击收看多遍视频,真正满足不同学情的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2、 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以作者所在的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为例,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又富含年轻活力的学校,我校有着较好的社会认可度,学生在校园里自信、自主、阳光发展。为了更好地顺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彰显“课程改革示范、数字校园深化”的发展目标,正在进行以“E学习”为方向,微课程为保障开展实践研究,以实现本校的优秀教育资源信息化、远程化。微课程与教学结合的研究符合学校定位自身特色、学生水平层次、教师特点及办学宗旨,并能焕发“历史+内涵”的特色。

3、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共进的团队文化

无论从开发微课程到将微课程应用到教学中去,都能促进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展开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打破原有独立作业的教学形态,培养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逐步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因此,微课程应用于教学将有利于形成教师主动发展与合作的工作文化,促进教师个人快速成长,带动校本科研展示出蓬勃的发展生机。

4、 有助于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均衡化发展

目前,国家在大力推广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社会对优质教育的追求永不停歇。相关教育部门做出了大量的举措和尝试,包括面对西部地区的师资培训,东西部学校的结对合作,优秀教师的支教等,但是这些仍然不能阻止学生家长对择校的狂热。利用微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将特级教师、名师等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共享。微课程的时间通常控制在5-10分钟之间,一节45分钟的课中引用1-2次微课程辅助教师仍然能保持授课教师的个人风格和授课过程的完整性。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东部和西部的教师利用网络平台,相同的微课程资源,根据自己的教学构思和个人风格实现跨时间、跨空间的同题异构教学,共同观课议课促进发展。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教师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庙桥小学  苏ICP备10052206号-1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今日访问量,总访问量